分享到:
索 引 号: | 000014349/2021-509288 | 是否有效: | |
发布机构: | 发文日期: | ||
名 称: | 安顺市商务局2020年工作总结 | ||
文 号: | 无 |
去年以来,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复杂,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对我市商务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市商务局积极应对,稳中求进,负重前行,基本实现了商务经济稳定健康运行。现将我市2020年商务工作总结如下。
一、商务经济指标情况
1.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: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.8亿元,累计增速4.1%,位列全省第五。
2.外贸进出口:全年完成货物贸易7331万美元,同比下降56.68%,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1%。其中服务进出口完成1757.6万美元,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5.20%,目标任务完成率全省排名第一。
3.网络零售额:全年网络零售额完成101967.39万元元,排位全省第七。
4.实际利用外资:我市暂无实际利用外资统计。
二、商务工作开展情况
(一)助脱贫,产销对接精准发力。严格按照《脱贫攻坚总攻责任状》要求、省“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”工作部署以及“黔货出山·风行天下”夏秋攻势行动安排,开展“黔货出山”具体工作。一是开拓省内、东部、军营三个市场。全市农产品销售完成59亿元(年度任务30亿元),东西部“1+6地区”协作消费扶贫完成农产品销售6.69亿元(年度任务5.1亿元)。夏秋攻势销售农产品70.3万吨(省下达任务数11万吨)。二是着力培育三大销售主力。共有11家国有平台公司完成农产品龙头企业转型发展;培育农村经纪人70名,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600余人(次);成立了农产品流通协会,相关经验做法拟在全省推广;我市紫云自治县成功申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,获国家2000万资金支持,自此我市所有建制县均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。三是着力推进农产品“七进”。市内农贸市场销售本地农产品比例超过60%,全市所有机关食堂采用本地农产品比例超过85%,全市共有46家企业77个产品纳入进军营超市、食堂采购名录,进军营销售额约2100万元;在青岛、长沙、重庆、广州、福州等省外市场建有稳定销售档口27个。设立扶贫“专馆、专区、专柜”销售农产品476吨,销售金额1000余万元。今年以来全市未出现农产品滞销。
(二)活流通,激发市场消费潜力。一是加大政策支持服务。通过开展多彩贵州促消费、“秀美安顺·暖心消费”促消费以及系列安顺绿色农特产品展销、美食展销、汽车展销等活动,有效拉动我市消费增长约2.87亿元。二是推动传统商圈改造提升。做好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和综合商业中心建设,打造完成15条特色商业步行街(含美食街)。将商业中心建设与特色商业街建设有机结合,谋划建设虹湖、娄湖、安顺高铁新城等综合商业中心。安顺王府井国贸购物中心于2020年9月30日开业,年销售额将达1.5亿元。三是实施会展服务创新发展工程。设立安顺市会展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安顺市会展业管理办公室,强化我市会展业发展的组织、领导和协调。成立安顺市会展行业协会,以“协调、服务、自律、提高”为基本职能,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制订会展行业标准,推动和引导会展行业健康有序发展,进一步增强消费活力。
(三)打基础,市场体系趋于完善。一是冷链物流设施提质扩容。通过新建、扩建,利用闲置仓库等改建为预冷前置仓等多种方式增加冷库3万方,2020年,我市冷库容积达15万方。二是农商互联整体推动。我市以整体推进方式成功申报农商互联示范县建设,获评农商互联示范整体推进市,依托示范创建契机,逐步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、省外销售通道等农产品供应链体系。三是二手车交易市场归行纳市。将散落在安顺市主城区的67户二手车经营户归纳到亿丰·万吉二手车交易市场,有效提升市场集聚性和带动效应。四是市民“菜篮子”升级改造。通过政府资金带动、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,共投资1.52亿元新建、改扩建三城区内1个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5个标准化农贸市场。
(四)强服务,外向型经济回稳向好。一是加强走访服务。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,按照《安顺市开放型经济改革发展促进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》兑现外贸企业进出口奖励107万元。二是挖掘外贸进出口增量。协调贵安海关,帮助我市贵州思特技术有限公司完成出境产品注册登记备案,思特公司生产的产品成为我省首次采用公铁联运、多层转换模式,从我省监管出境的中欧班列货物;为9家口罩生产企业办理了出口基本资质许可,2020年口罩生产企业已陆续实现出口近1025余万美元。三是扎实推进跨境电商发展。在2020年1月我市被商务部等六部委列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后,我市先后3次赴贵阳海关、省商务厅以及贵安海关汇报对接,实地到贵安综保区贵州汉邦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调研学习,制定《安顺市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,相关工作正在推进。
(五)谋改革,开发区实现创新发展。一是加强政策支持。制定印发《安顺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办法》和《关于进一步对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(黄铺新区)简政放权实施细则(试行)》,为我市各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意见。二是创新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。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、西秀经济开发区率先在全省实行“企业化管理全员岗位聘用制”改革,西秀经济开发区薪酬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内推行。三是大力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。开展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(黄铺新区)“放管服”改革试点;西秀经济开发区实行“专班式”服务;普定开发区推行“政府委托、园区办理、部门备案”运作模式,将开发区“放管服”引向深入。在2019年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中(2020年对2019年度进行考核),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2位,西秀经济开发区、安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普定经济开发区分别位列第7位、第30位和第43位,位次均实现提升,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省商务厅200万元资金奖励(附:安顺市开发区基本情况)。
三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(一)疫情对商务经济指标产生较大影响。从社消零方面看,目前,我市限额以上批发业、零售业受市场大环境影响,煤炭、建材批发,以及汽车、石油零售等类别同比下降幅度较大,重点批发限上企业数据有所回升,但回升趋势不大。从外向型经济方面看,疫情期间企业部分人员未能按期返厂,导致部分进出口订单不能按计划交付,出口订单存在退订现象。部分外资外贸企业因外方投资者滞留境外,影响今年外资项目推进和外贸进出口工作。
(二)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。特色商业步行街、大型优质、知名购物场所相对缺乏,对良性消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,同时因商业门面成本、人工成本偏高,导致我市消费成本总体过高,消费活力稍显不足。
(三)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。我市紧邻贵阳综保区和贵安综保区,在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,招商引资优惠政策、人才吸引政策等方面竞争力不足,导致“三外”企业落户我市受到一定程度影响。
四、下步工作打算
下步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、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,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,同时更加注重对外开放,积极拓展开放合作空间,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。
(一)强化环境优化,推动消费升级。一是提升旅游消费要素品质。鼓励和引导县区推动“一县一主打”的旅游特色餐饮街区建设,着力打造安顺经开区“一个人的安顺”和主城区美食餐饮品牌。二是推动传统商圈改造提升。继续做好老大十字传统商圈改造提升、综合商业中心打造。推进黄果树美食小镇建设,推广黔菜美食地图和经典套餐。三是做好消费促进提高消费供给能力。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促消费专项行动要求,提振消费,探索结合“地摊经济”助力“夜间经济”发展。
(二)强化对外开放,推动外贸提质。一是加大外贸主体培育。用好用足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支持政策和资金,大力引进加工贸易企业。二是建设外贸开放平台。引导外贸企业建设海外仓;加快推进我市申报保税物流中心(B 型);争取在安顺选址建设安顺海关;积极推动安顺高新区参与申建中国 (贵州) 自由贸易试验区。三是组织参加重点展会。重点组织好第四届进博会,通过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展会,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。四是培育外贸进出口新增长点。着力支持西秀经济开发区跨境电商试点建设;强化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服务管理,培育外贸转型升级基地,力争新增1家以上。
(三)强化平台升级,主导创新发展。一是着力抓好外资招商引资。通过借助国家、省打造的重点平台、展会,组织开发区精准参与招商对接活动,尤其是加强外资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招商,提升我市实际利用外资效率。二是加大对安顺开发区列入国家级开发区指导。进一步总结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经验,继续推动平坝黔中新区、镇宁开发区、关岭产业园区和紫云产业园区申报省级开发区,实现区域连片创新发展。三是优化营商环境。全面提升服务水平,依照法定程序向开发区下放同级政府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,简化申报程序,促进营商环境有效提升。
(四)强化成果巩固,助力乡村振兴。一是主攻三大市场。继续抓好农产品“七进”,增加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、超市、餐饮企业采购本地农产品比例;拓宽市外市场,重点加强与东部城市等重要目标城市大型批发市场对接,建立稳定供销关系;持续推进农产品进军营,优选特选特色品种,打造一批安顺农产品拥军品牌。二是发挥三个销售主力作用。精心挖掘和培育一批对接省外市场的产地型和市场型农产品经纪人;组织龙头电商企业与特色产业精准对接,推动农村电商上行规模快速增长,认真总结紫云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经验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“紫云电商模式”。三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。结合省工作任务要求,重点推进平坝区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;推进我市“黄果树臻品”公共品牌和安顺开发区“中央厨房”优质品牌打造,提升我市农产品标准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水平。